本網訊(通訊員 劉奕琰 劉福)日前,隨著科技小院新一輪的田間實驗開啟,“校友回湘”步伐加快,首家鄉土學院正式運維,在人才引擎與科技賦能的雙重驅動下,寧遠產業發展正以創新加速駛入高質量振興的快車道。近年來,寧遠始終堅持把產業發展與科技人才緊密結合,持續推進校院企地深度融合,激發人才創新動能,賦能產業全面振興,為全力打造永州南部經濟發展軸區域中心城市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撐。
(寧遠縣人才小分隊協助稻煙科技小院研究生采集實驗數據)
以“零距離服務”為牽引,賦能農業產業提質
依托稻煙科技小院,探索構建服務農民、服務產業、服務鄉村振興“三位一體”產業發展模式,實現服務農業生產全覆蓋。構建“零距離”服務體系,堅持“專家與農民零距離、科研與生產零距離、育人與用人零距離”,探尋農業技術推廣的新模式,持續為農業產業助力賦能。先后爭取助農資金420余萬元,國家及省市主管部門來寧調研7次,服務煙農5000人次。打造“零距離”服務品牌。深入農家與產業一線,將實驗室搬至田間地頭,做到零距離服務全過程。先后開展稻煙育種、土壤保育、栽培技術、綠色防控、水資源利用等課題10個,成功申報國家級科研項目2項,省公司科技獎勵9項,授權專利11項,相關科研成果在全省糧煙協同發展現場會、煙草科技創新大會作典型推介。培育“零距離”骨干隊伍,吸引一批“泥土人才”常駐科技小院,培育三農情懷濃、專業知識實、科研能力強的復合型人才,讓更多“候鳥型”“季節型”高層次人才輻射寧遠稻油煙柑、兔鴨鴿魚肉等農業特色產業。目前,中國農大、湖南農大已先后選派10余名研究生常駐科技小院,輪換4批次,開展相關課題研究9個,田間實驗5個。
(寧遠縣召開“校友回湘”匯智興鄉座談會)
以“無差別銜接”為抓手,賦能主特產業壯大
深入貫徹“校友回湘”精神,引導“優秀校友”在培大育強“主特”產業上下功夫,推動主特產業轉型升級與高質量發展,園區年研發投入超億元,科技成果轉化超20項。全面精準對接,通過建立優秀校友庫,聚焦全縣“一主一特”重點產業集群發展需求,提升借腦借智的精準性,實現企業與高校和科研院所精準對接。通過“院士領銜+校企合作”,鋰都產業園聯合中南大學、東華理工大學攻關固態電池技術,獲專利超百項。全面深化合作,持續推進校院企地深度融合,為輕紡制鞋特色產業發展賦能助力,讓更多科技成果在寧轉化落地。高爾夫產業園形成“設計—制造—出口”一體化鏈條,碳纖維桿身技術國際領先,匯盛鞋業攜手華南理工大學研發環保鞋材,專利轉化率80%。全面多點突破,依托“校友回湘”契機,項目呈現多點突破態勢。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原所長何盛明,中央財經大學教授歐陽日輝等眾多知名校友助力多個縣域重大項目建設取得突破。校友專家團隊精準分析全縣能源需求與地理布局,充換電設施補短板試點縣項目,提出了一系列極具前瞻性的規劃建議,國家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試驗項目中,校友們從產業融合、生態保護、鄉村治理等多維度出謀劃策,推動農村經濟發展模式創新等。丁字街、東外街、南門街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提升項目,校友們積極聯絡外部資源,推動街區與文旅產業深度融合,讓古老的街區煥發出新的生機。
(中國美術學院“鄉土學院.寧遠”專家團隊在大元社指導)
以“直達式介入”為載體,賦能文旅產業升溫
依靠“鄉土學院·寧遠”的專業優勢,為和美鄉村建設、農文旅融合、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等注入強勁動能。助力鄉村文化振興,通過大力實施“以藝術介入重構鄉土美學”策略,構建“田野調研-創意設計-在地實踐”一體化平臺,為寧遠鄉土人才培育賦能增效。鄉土學院與大元社藝術交流中心聯手,打造鄉土文化傳承、兒童藝術培訓等品牌活動,直接惠及留守兒童2000人次。助力鄉村旅游提級,堅持農文旅融合發展,深耕和美鄉村一線,依托“鄉土學院”,挖掘舜帝文化、瑤族文化、狀元文化等主題IP,結合“一核兩廊三片區”發展規劃,串珠成鏈,塑造品牌,發展特色產業,打造一批特色鮮明、主題突出的鄉村旅游示范村,形成獨具特色的旅游線路。助力城市更新提標,深入推進城市更新行動,依托鄉土學院雄厚的規劃設計實力,聚焦古城保護更新,圍繞文廟街區文化品牌延伸,突出產業,將歷史文化保護與城市更新發展有機結合起來,打造集文化體驗、休閑娛樂、特色商業于一體的歷史文化街區,文廟、丁字街、東門街等歷史文化街區規劃設計得到有效深化。
來源:紅網
作者:劉奕琰 劉福
編輯:李芳
本文為寧遠新聞網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
本文鏈接:http://www.josefkobel.com/content/646948/65/14891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