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通訊員 何勇輝 駱麗霞 彭杲云)春耕正當時,機械化助力。寧遠縣桐木漯瑤族鄉早稻春耕生產全面推行機械化作業,科技賦能傳統農業,大幅提升生產效率,為全年糧食豐產豐收打下堅實基礎,助力農業現代化加速。
桐木漯瑤族鄉現代農業示范基地,一座座智能化育秧大棚整齊排列。與傳統人工育秧不同,這里采用全自動育秧流水線,擺盤、鋪土、播種、覆土等環節一氣呵成,每小時可完成800—1000個秧盤的制作,效率是人工的10倍以上。
恒溫恒濕育秧大棚內,在工作人員操作下,頭頂的霧化噴灌系統噴灑起水霧,將水分和養分轉化為細微的霧滴,精準地噴灑在秧苗上,秧苗在恒溫恒濕的環境中茁壯成長。采用霧化噴灌,比傳統人工澆水節水30%,且避免了土壤板結,秧苗根系更發達。
呂清是蛟源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也是桐木漯瑤族鄉種糧大戶。今年他種植早稻90畝,多年的種糧經驗讓他在科技賦能上嘗到了甜頭。“我們機械化服務合作社,從播種、犁田、插秧、統放統計、收割、風干、代加工等多個環節全部實行機械化服務,總共服務的面積有4500多畝,平均每一畝節約成本300多塊錢。”呂清說道。
為了落實早稻生產面積,降低農戶種糧成本,桐木漯瑤族鄉黨委政府早安排早部署,研究出臺了一系列獎補政策,從育秧、稻種購買和推行農業機械化都給予一定比例的補貼。同時,在早稻育秧期間,組織全鄉干部職工深入田間地頭、農戶家中開展包村包戶宣傳,鼓勵農戶推行機械化種植,大大地提高了農戶的機械化生產積極性,有效地推動全鄉農業現代化進程。
寧遠縣桐木漯瑤族鄉黨委委員、宣傳統戰委員、副鄉長彭杲云說道:“我們采取集中育苗育秧,大戶帶散戶,鄉政府實行以獎代補,大力推行機械化服務。目前,全鄉機械化服務達到95%以上,有效地降低了村民種糧成本,大大的提高村民種糧積極性,確保早稻生產面積有效落實。”
來源:紅網
作者:何勇輝 駱麗霞 彭杲云
編輯:廖芷誼
本文為寧遠新聞網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
本文鏈接:http://www.josefkobel.com/content/646947/61/14821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