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通訊員 李嚴軍 駱麗霞 李婧)寧遠縣桐木漯瑤族鄉依托山鄉資源稟賦,巧做“立體文章”,通過空中綠能、地面糧倉、水中珍品的多元產業布局,帶動瑤鄉群眾在家門口增收致富。
“晚稻產量高,效益好,因為趕時間,我們盡量用機械插。”炎炎烈日下,桐梓坪村的種糧大戶謝興生正帶著幾位村民搶插晚稻。今年,他流轉了80多畝土地,上半年種烤煙,下半年種水稻。算下來,一年的畝產值能超過6000元。
上龍盤村的梯田,因為田塊較小,不便于插秧機插秧,村民們就采取機械犁田、人工插秧的方式。今年,上龍盤村共落實晚稻種植面積280畝,比去年增加了30多畝。
大山深處的桐木漯村幾乎沒有水田,村民盤石玉在這里建起了生態石蛙養殖場。他在養殖場里種上石菖蒲,引入清澈的山泉水,模擬野生石蛙的自然生長環境。如今,養殖出來的成品石蛙價值不菲,賣到一百多元一斤。“石蛙對水質的要求非常的高,又要溫度低,還要井水出來的山泉水,真正養成功的話,效益還是可以的。”盤石玉說道。
桐木漯瑤族鄉位于寧遠縣最北端,山多地少。鄉里立足瑤鄉特色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發展屋頂光伏、石蛙養殖、糯高粱育種、竹木深加工等特色產業,持續提高村民的產業收入。
“我們圍繞鄉村振興,打造‘水陸空’立體產業。向‘空’要綠能,發展風力發電、光伏發電,輸送清潔電力;向土地要效益,穩產優質稻谷,發展林下經濟;向水要特色,發展生態產業,努力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統一。”寧遠縣桐木漯瑤族鄉副鄉長唐倫頓介紹道。
來源:紅網
作者:李嚴軍 駱麗霞 李婧
編輯:李芳
本文為寧遠新聞網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
本文鏈接:http://www.josefkobel.com/content/646942/99/15185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