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通訊員 余巧艷 范姜茜子)又到一年一度晚稻集中育秧的黃金時段,寧遠縣大力推廣“工廠化”育秧模式,通過標準化、智能化的生產流程,為晚稻生產注入科技動能。
走進冷水鎮沙洞村標準化育秧大棚,機器轟鳴,工人們正在育秧生產線上嫻熟地操作著。他們將一個個育秧盤放置到傳送帶上,機器自動裝填基質、噴水、播種、覆土,短短十秒,一張育秧盤就裝盤完成。“以前是人工育秧,現在都是全程機械化,節約時間和人工成本。今年又增加了300多畝,種晚稻越來越有信心了。”種糧大戶陳春陽迎來了他種植水稻的第八個年頭,與往年依靠人工育秧不同,今年他毅然選擇將育秧環節托付給合作社。
今年冷水鎮晚稻種植面積1.9萬畝,為確保完成生產任務,冷水鎮利用育秧中心及機械化設備,提前備好農資,全力投入育秧工作。目前正開足馬力生產,計劃用一周時間完成晚稻秧苗培育,確保秧苗按時栽插。“我鎮圍繞晚稻生產工作,精心部署、提早謀劃,組織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開展政策宣傳和技術指導,成立合作社提供一體化服務,目前,全鎮已落實晚稻種植面積1.9萬畝,預計下周可全面開始大田移栽。”冷水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主任魯彥表示。
育秧也是一門技術活,在寧遠縣興鵬農技專業合作社的育秧大棚內,控溫控水設備齊全。為促進秧苗更好地生長,縣農業農村局聯合鄉鎮、合作社組成專業技術團隊,定期深入田間地頭,開展“一對一”技術指導,實時監測秧苗生長狀況,及時解決育秧過程中遇到的技術難題,以精細化管理為秧苗生長保駕護航。“我們合作社今年晚稻育苗2000畝左右,全程采用機械化,一臺機每小時可育800到1200盤秧苗。為促進秧苗更好地生長,技術人員及時關注秧苗出芽后的水份、溫度及病蟲害,確保秧苗移栽到大田時更加地健壯,能夠盡快扎根返青。”寧遠縣興鵬農技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王仕文說道。
寧遠縣大力實施科技強農政策,推廣水稻工廠化育秧、機械化插秧,提高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并積極落實糧食生產各類獎補政策,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全力做好“三農”服務工作,為全縣糧食生產種植提供強有力的政策、技術和服務保障。
“近年來,我縣深入貫徹‘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大力推廣全程機械化作業,通過加大獎補力度,開展技術指導等措施,穩步推進糧食生產工作。截至目前,全縣19.3萬畝晚稻種植任務已全面落實,為全年糧食穩產增收奠定堅實基礎。”寧遠縣農業農村局種植業股股長賀榮華介紹道。
來源:紅網
作者:余巧艷 范姜茜子
編輯:李芳
本文為寧遠新聞網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
本文鏈接:http://www.josefkobel.com/content/646941/99/15106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