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通訊員 陳維新 張中德 周平勝 歐鵬)“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過去有人這樣哀嘆,可今日在寧遠縣見到的卻是“夕陽西下,霞光滿天”的壯麗景觀。一個個科普團隊、一群群志愿者服務分隊涌動在農村一線,服務田間地頭;一排排村企廠房、一幢幢新建別墅拔地而起,蔚為壯觀;“一鎮一特”“一村一品”農業產業如雨后春筍層出不窮;一串串扯不清的“麻紗”、一件件歷史遺留問題在村“五老”工作室得到化解……
近年來,寧遠縣老科協聚焦黨建引領、強化科技服務、錨定農村振興,全力做實“三農”文章, “夕陽之光”點亮具有寧遠特色的“增收之路、發展之路、振興之路”。寧遠縣老科協榮獲“全省優秀老黨員老干部志愿服務組織”“興辦老科協科技示范基地先進集體”等多項殊榮。
聚焦黨建引領,讓農民“錢袋子”鼓起來。寧遠縣老科協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堅持黨建引領,以“家鄉建設我添彩,共富共美共未來”為主題,以村為單元,情為紐帶,打好“鄉情牌”“鄉愁牌”,引導各方人士參與家鄉建設。一大批離退休黨員干部、教師、醫生、工人和一大批打工能人、復退軍人、大中專畢業生等紛紛返鄉 ,認真落實縣委、縣政府制定出臺的《寧遠縣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實施方案》《寧遠縣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五年行動計劃 》,大力推動村集體經濟項目“黨建帶社建、村社大共建”經營模式,大力發展農業特色產業助力鄉村振興,千方百計讓農民“錢袋子”鼓起來。截至目前,全縣退休黨員干部、教師、醫生、工人等1236人,返鄉打工能人、復退軍人、大中專畢業生676人自愿參與家鄉建設,共培育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1137家,成員達9.85萬人。
強化科技示范,讓農業“老套路”特起來。寧遠縣老科協堅持把農業科技示范基地作為推動農業發展的重點工作來抓,按照“一鎮一特”“一村一品”的工作思路,做強做大農業特色產業,走農業可持續發展之路。寧遠老科協先后引導、幫扶創辦了仁和鎮槐米基地、清水橋鎮兩系糯高粱制種基地、五龍山瑤族鄉旺瑤藥材基地、棉花坪瑤族鄉騰森生態茶葉基地、太平鎮知足現代生態農業基地、太平鎮國鋒萬畝油茶基地、中和鎮反季節水果及生姜種植基地、保安鎮生豬及特種魚類養殖基地、九疑山特種水果及食用菌種植基地、灣井鎮現代農業觀光基地等農業科技示范基地。每年應邀或定期組織老科技工作者到基地調研指導,同時還邀請省、市老科協專家為基地在技術上把脈會診,通過省、市、縣三級老科協聯動,幫助示范基地發展壯大帶動群眾脫貧致富。示范基地每年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3500多名,與768戶農戶形成固定的利益鏈接,戶均增收6萬元,同時,培育新型職業農民518人,培育創業人才15人,培育農業農村科技創業帶頭人8名,農業創新團隊17個,全縣新增流轉土地14.1萬畝,穩定流轉土地56.7萬畝,形成了20萬畝優質稻、20萬畝油茶、10萬畝烤煙、110萬頭生豬、1000萬只肉兔等規模優勢產業。
錨定鄉村振興,讓農村“舊模樣”靚起來。寧遠縣老科協緊緊抓住鄉村振興“五大方面”大膽探索,通過做實“老科協+N”文章, 推動鄉村治理,培育鄉村人才,提升鄉村文明新風,提速鄉村環境美化,加快鄉村發展步伐,農村“舊模樣”換新顏。
全力發揮“五老”作用。全縣各村成立“五老”工作室,把“百姓利益放心頭,矛盾減少在源頭、小事解決在村頭、大事控制在鎮頭”作為工作目標,一些扯不清的“麻紗”和歷史遺留問題,在村“五老”工作室得到化解,有力地促進了社會和諧穩定。下灌村有1500多年建村歷史,是湘南第一大村,十年前還是個落后村,既窮又臟、道路泥濘、垃圾遍地。近年來,該村錨定鄉村振興,通過村“五老”工作室化解30多項工作難題,全村由“臟亂差窮”村變為“潔凈美富”村,一座靚麗的“江南第一村”吸人眼球。
致力培育農村新型人才。堅持”兩條腿走路”的育人措施,通過“傳、幫、帶”,大力培育農村實用人才、緊缺人才。一些離退休老同志主動當老師、當紅娘,一方面就地培養農村的“土專家”“田秀才”和更多知農愛農新型人才;另一方面筑巢引鳳,引導外出農民工、復退軍人、農村大中專畢業生返鄉創業,增強農村發展的“生力軍”。仁和鎮陳安村老村支部書記陳繼華主動做通自己湘潭大學畢業的兒子陳君輝的工作,承包村里300多畝荒山和村民未種植的旱地,開啟“金槐米”創業之路,現“槐米”變“金米”,年產量達到60000斤,獲利240多萬元,帶動每一戶村民年增收3000元以上。鯉溪鎮永安村打工能人姜林軍放棄浙江杭州服裝廠優厚待遇,回鄉承包棉花坪瑤族鄉5000余畝荒山,創辦“湖南騰森生態農業開發股份有限公司”,年總產值2200多萬元,獲利610余萬元,帶動瑤鄉經濟快速發展。
大力提升村民文明素質。搶抓全縣大力實施“文化活縣、旅游興縣”戰略的利好機遇,注重保護和傳承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提升農民精神風貌和鄉村社會文明程度,堅持“鄉賢領、鄉風興、家風評”文化模式,完善村內精神文明建設軟硬件建設,提升村民素質。利用舊學校興辦“農耕文化展覽館”和文化廣場;利用村老宗祠創辦“村史館”和廉政教育基地;同時,每年開展“衛生家庭 文明家庭”“孝星、好媳婦、好婆婆、好兒孫”和“健康老人”評比,激勵村民以模范為榜樣,學當模范、爭做典型。
傾力推進農村環境整治。開展“綠化、凈化、美化、亮化、序化”五大行動,以“共識、共建、共享”理念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積極實施“空心房整治”“創森培綠”“廁所革命”“污水治理”“立面改造”等環境治理創建活動,努力實現“百姓富、生態美”的統一。柏家坪鎮大路尾村年過90歲的女黨員歐陽玉痂帶頭撤除自家“空心房”,在她的影響下,全村撤除“空心房”108座,面積11600多平方米。仁和鎮陳安村發動村民議事協商,順利拆除殘破房,騰退閑置宅基地4800平方米。通過公開招標盤活閑置資源,全縣共拆除旱廁、空心房1.8萬座140萬平方米,新改建無害化農村戶廁5.9萬座、農村公廁96座,農村垃圾集中處理率99%,建成綠色村莊360個,村莊綠化覆蓋率42%,創建市級以上美麗鄉村20個,創建市級以上衛生鄉鎮16個,灣井鎮被評為國家衛生鄉鎮、全國美麗宜居小鎮。
著力做活農村資源要素。主動參與農村改革,為村“兩委”出謀劃策。充分利用農村資產資源,激活產業、經濟、資本、土地等要素鏈條,實現旅游、扶貧、公益、商業等無縫鏈接。把鄉村田園、文化資源、生態優勢等轉化成旅游資源,走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之路,把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成功打造全新的鄉村旅游基地、扶貧產業示范基地、大學生創業教學實踐基地、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示范基地、青年農民培訓中心實踐教學基地。
截至目前,灌溪仙境、大鳳村新貌、牛亞嶺瑤寨、舂陵故城、大界源山莊、東瓜沖村土樓、許家村新農村示范村、陳安村農村公園、琵琶崗村古村落、下灌村省級美麗鄉村示范村、坦壩村全國文明村等大批村莊,正以嶄新之貌呈現于寧遠大地。
來源:寧遠縣老科協
作者:陳維新 張中德 周平勝 歐鵬
編輯:廖芷誼
本文為寧遠新聞網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
本文鏈接:http://www.josefkobel.com/content/646754/56/131514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