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確“三個沒有變”
即:奧秘克戎病毒株隱匿性強、傳播速度快的特性沒有變,新冠肺炎是乙類傳染病按甲類管理的原則沒有變,疫情防控“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總策略和“動態清零”的總方針沒有變。
二、重點調整四個方面
1.優化調整風險人員的隔離管控期限和方式。密接、入境人員隔離管控的時間從原來的“14天集中隔離+7天居家健康監測”調整為“7+3”,即“7天集中隔離+3天居家健康監測”。核酸檢測的措施,從原來的集中隔離第1、4、7、14天核酸檢測調整為集中隔離的第1、2、3、5、7天和居家隔離監測的第3天進行核酸檢測。要特別強調的是,我們的“7+3”中的“7”指的一定滿7天。不能是第6天采核酸的樣,也不能是第8天采核酸的樣。就是第7天,要滿7天。解除隔離前不再要求雙采雙檢。
對密接的密接,也就是次密接的管控措施,從原來的7天集中隔離調整為7天居家隔離。核酸檢測的時間為第1、4、7天,如果密接轉為陽性,次密接升級為密接,按照密接進行管理。
2.統一封、管控區和高、中、低風險區的劃定標準。將兩類風險區域的劃定標準和防控措施進行銜接、對應,統一使用高、中、低風險區的概念,不再用封控區、管控區和防范區的概念,形成新的風險區域劃定及管控的方案。劃分的標準:高風險區是由感染者居住地以及他的活動的工作地和活動場所等區域,原則上以居住小區(村)為單位劃定。中風險區簡單地說就是有密接和次密接的地方。低風險區就是除了高風險區和中風險區以外的縣域內其他地方,叫低風險區。
三區的管控措施。高風險區的管控措施仍然實行足不出戶、上門服務的原封控區的管理措施;中風險區仍然實行足不出區、錯峰取物的原管控區的管控措施;低風險區實行的是個人防護、避免聚集的原防范區的管理措施。
高、中、低風險區降級的標準。連續7天無新增陽性感染者的高風險區可降為中風險區。這個中風險區又有3天無新增陽性感染者,可降為低風險區,也就是說高風險區如果有10天連續沒有陽性感染者,可以降為低風險區。但是原來是中風險區,要降為低風險區,時限仍然為7天)。
對7天內有高風險區旅居史人員,采取7天集中隔離措施。高風險區來的人員實行7天集中隔離。對近7天內有中風險區旅居史的人員,采取7天居家隔離措施。對來自低風險區的旅居人員,做好自我健康監測并三天完成兩次核酸檢測,如果是陰性不限制活動。
3.核酸篩查的策略變化。明確了不同情景和不同場景下區域核酸篩查的策略。針對省會城市和千萬級人口以上的城市、一般城市、農村地區,分別明確了發生疫情后和常態化防控下的區域核酸篩查的策略。
調整風險職業人群常態化核酸檢測的要求。對口岸一線、集中隔離點、定點醫療機構等工作人員,從每周一次的核酸檢測調整為每天一次的核酸檢測。對快遞、運輸、商貿市場和超市等人員密集、接觸人員頻繁、流動性強的從業人員,從每周抽樣核酸檢測調整為每周兩次核酸檢測。明確了重點機構、場所人員的核酸檢測要求,出現本土疫情后,轄區內的學校、養老機構,監管場所等人員,要及時組織完成一次全員核酸篩查,后續按照每天抽查不少于20%的比例,或者按轄區檢測要求開展核酸篩查或者核酸檢測。
4.調整高風險崗位從業人員解除閉環管理后的管控措施。風險人員解除閉環管理后,從原來“7+7”即7天的集中隔離+7天的居家健康監測,調整為7天居家隔離或7天集中隔離。
三、體現四個“最”字
第九版的防控方案不是放松防控措施,而是防控措施更為科學精準,防控要求更高,體現了四個“最”字。在最短的時間,用最低的代價,將疫情控制在最小的范圍,最大限度地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避免過度防控與層層加碼,盡可能地保持公眾的正常工作和生活秩序。在具體工作中,要認真落實好省防指7月7日《關于進一步科學精準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共十個方面四十三條。
總之,第九版防控方案體現了以人民群眾生命安全為核心,體現了科學精準的工作要求,對于新冠肺炎常態化防控工作必將起到積極的作用。希望大家多學習,預防疾病、實現健康、享受健康。
來源:永州市衛健委
編輯:廖芷誼